3億元投入、上千個站點、10萬輛自行車、100萬人辦卡……曾廣受關註的武漢公共自行車項目,打造了“滿街都是自行車”的亮麗風景線,然而4年多的時間之後,卻陷入“車輛少、租車難”,部分站點癱瘓荒廢的地步。(4月13日新華網)
  發展公共自行車,有利於緩解城市交通擁堵,減少碳排放,引導市民養成綠色健康出行的好習慣,是利國利民大好事,杭州、太原等地非常成功,而在武漢,卻硬生生地辦砸了,轟轟烈烈上馬的亮麗風景線,4年多就癱瘓了,“民心工程”緣何成為“鬧心工程”?誰又會是責任人?
  冰凍三尺,非一日之寒。記者調查發現,武漢市公共自行車運營監管存在明顯缺陷。鑫飛達運營的公共自行車項目具體財務情況,連主管部門都說不清;當大量站點被用於外包經營時,政府既缺乏制約措施,對其經營狀況也不掌握。兩年前,就屢屢有媒體曝光自行車站點“太多壞車”、“無車可租”等問題,但相關部門未採取措施督促企業整改,或中止合同停止投入。
  可以毫無疑問地說武漢市城管委難辭其咎。不過,簡單把板子打在武漢市城管委一家身上或許是不公平的,但是,負有監管責任的武漢市城管委,如果不是你們不聞不問地縱容和默許,民生工程何以會變成民怨工程?你們在監督管理上下過什麼樣的功夫?自身職責因何被擯棄?縱容默許行為的背後,是否會交織著讓人懷疑的利益?
  想當初,這一項目曾引來眾多商家的爭搶,其中,鑫飛達拿下除青山區外的所有主城區運營權,幾乎壟斷了武漢市場。眾多競爭,也說明這個項目是有利可途的,如此重大的民生項目,政府決策明顯先天不足,讓一家民營企業壟斷武漢市場,應是項目失敗的另一個主要原因,如果當初讓“脫穎而出”的鑫飛達、中正通、龍騎天際三家分割武漢市場,相互在服務上競爭,決不會出現當今的現狀,也正由於交給民營企業壟斷運營,才致使公益性無法保障,運營企業重逐利輕服務,一門心思撲在賺錢上,再以“投入不足”為由向政府索要更多投入,拿不到就“拍屁股走人”。
  武漢的“民生工程”不為民,人民群眾不滿意,或許和當地政府運動式的決策思維和理念也有很大關係。條件不成熟,財政赤字,可以暫緩投入,對於民生工程,很多官員其實是和政績相掛鉤的。他們關註的是“漂亮”數據和新聞報道中的美麗圖片,和此緊緊相聯的是他們的仕途。但是,不管如何,應該做好的好事,做壞了,民眾有權拷問,政府是如何做科學性和可行性研究的?上級相關部門,應該主動出擊,從源頭查起,到底是誰做的決策?誰最終拍板批准的?讓民營企業一家獨大地壟斷經營,裡面是否涉及不法?
  重大的民生工程,既失了財,又失了民意,如果不進行追責,恐怕任誰也說不過去。
  文/黃國勝  (原標題:武漢辦壞投入3億的好事,誰來負責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jzalrhonon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